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桥头河湄水边的读子村发现石器时代遗址。九十年代在桥头河株木水桐村出土了商周青铜夔纹提梁卣(现藏湖南省博物馆商周青铜器展厅,大家到博物馆可以看到)。说明距今3千-1万多年前,早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桥头河古称丰乐(亦泛指桥头河方言地区如七星,栗山桥,龙塘,湄江一带)或桥市或桥头市。宋熙宁五年(公元1027年)置安化县,全县分为4乡5都(4乡:归化乡、常丰乡、丰乐乡、常安乡),始有丰乐之名(辖区为现在桥头河、七星街、栗山桥一带)。自此历经元、明、清、民国一直归安化未变(其中石狗一带归属湘乡第九区延福乡)。
元朝安化全县编为19里,是为丰乐里。
明朝安化辖11乡,编为19里,后并为9里,先为丰乐乡后为丰乐里。
清朝顺治年间
承明朝旧制,安化编为9里,仍为丰乐里。清乾隆年间始有桥头河之名(主要指现在的镇中心街道一带,后来用来做乡或里的治所行政机构),由于工商业发达,沿河两岸买卖市场出现,亦称桥市。同治年间,安化县恢复为4乡5都,复为丰乐乡,下辖10保(宋以后地方实行保甲制,若干甲作一保 ,一保之头叫“保正”;一甲之长叫“甲长”)。
民国元年
沿清朝旧制,安化为4 乡5都,桥头河仍为丰乐乡;民国十一年,安化4乡5都改称为镇 ,是为丰乐镇, 辖13个区,镇治设桥头河(现中铺街靠老大桥一带,民国期间一直未变);民国二十一年,镇改称区,原镇下的区改称乡,区乡均以数字序列命名,安化全县划分为10个区93个乡,丰乐之名暂停使用,改称三区;民国二十四年,国民 推行区、乡、保、甲制度,安化全县设9区,45乡。
615保,保下设若干甲,各区乡仍按数学序列命名,仍为三区,辖今桥头河、七星街一带;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各乡以数字序列命名改为以地命名,三区辖七星、紫华、风麓、湄滨、归湄5乡,治所设桥头河;民国二十七年,县内撤区并乡,重称丰乐乡;民国三十六年,再次并乡并保,安化全县合并为10乡1镇,下辖149保,丰乐乡下辖15保,乡公所设桥头河;
1949年9月,新 即将诞生,安化县人民 成立,全县划分为八个区 ,桥头河复为三区,丰乐之名从此不用;1950年4月,废除保甲制度,6月开始建立乡、村政权,8月初步完成;1951年7月,将安化县老三区、四区、蓝田市区和老一区所属的久泽、伏口、泽塘、温泉等四个乡析出, 又割邵阳、新化、湘乡各地析置蓝田县,后改为涟源县,时区公所设桥头河,后又为桥头河公社。1987撤县设市,全市设七个区,是为桥头河区,辖桥头河、株木、桂花,石狗、七星街、仙洞、湘波、渡头塘、增加等九个乡镇。自此属涟源市。1994年撤区并乡建镇,合桥头河、株木、桂花,石狗为桥头河镇,为涟源乃至湘中第一大古镇。
桥头河自清代陆续设市(市:买卖之所也)。所建立的古街道有:石湾街,塘垇街(亦称塘湾街),中铺大兴街(现称中铺街),新铺街等。一时麻石铺街,车龙马水,铺柜林立,商贾云集,当时著名的字号有:‘楚丰裕’、‘鼎新昌’、‘庆生泰’、‘李义和’、‘豫恒升’、‘湘华美’、‘福太和’、‘华庆裕’、‘裕昆恒’、‘熊怡兴‘(独熊怡兴在,现为塘湾街国药店,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字号)、‘兴记庄’、‘大盛隆’、‘裕祥泰’、‘积度裕’等等。
时有码头达十余处,运送货物船只达两百余艘。可见当时桥市商业之发达,市井之繁华。 时无公路,运输陆上多靠人马,远途则靠湄水船运。合涟水,入湘江,出洞庭,可直抵长沙、武汉、上海。涨大水时能行驶十多吨的重船。这种木船涨大水走下水时,是尾作头驶,称'倒扒子'。粮食和日用百货,就靠船从下游城市运来,同时又将山区的煤和铁锅等土特产运过去。水运一年四季非常繁忙,在河岸边,总能看到逆水上行的白色风帆和拉纤的纤夫,听到他们的拉纤号子。气息甚是浓郁。
抗日战争时期
日寇侵犯湘北,长沙大量学校如湖南第一师范、一师附小、长沙法政学堂、长沙女子裁缝学校、明宪、周南、明德、广益、国立师范等大中小学校都为躲避战火迁来桥头河及蓝田一带,(现在桥头河如怡园、范淑园等地有其遗迹)加上本地原有的双壁小学、豫湘小学等,一时成了文化荟萃之地,人口猛增,商业兴旺,生意兴隆。此期间,李淑一在此执教,钱基成钱钟书父子在此逗留寓居,李泽厚在此求学,《湖南日报》亦在桥头河创刊。
当时的桥头河,被戏称为小南京,原来较封闭的社会,由于外来人口的影响,如女人烫头发、穿高跟鞋,男人戴礼帽、抽纸烟,打麻将,骑线车(自行车),穿西装的渐渐多起来。大城市来的商品,琳琅满目。有人办起了发电厂,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灯。一个外国天主教传教士办起了医院。有了电影院、照相馆(用玻璃片作底片),还有卖纸包冰(冰棍)、刨冰的。卖鱼的小孩还叫喊着卖“美国活鲫鱼”,“美国玻璃皮带”(透明塑料皮带),许多美国 物资,都变成商品在市面上叫卖。这样,文化层次高的人士来到这闭塞的地方,带来了外界新鲜的、较为进步的信息和科学技术,影响了较落后的本地人。
人口数量
桥头河现有人口近11万左右,多为 传统式家族聚居。姓氏有卢、贺、龚、李、易、严、张、颜、刘、廖、郭、邬、龙、梁、邱、陈、黄、王、肖、邵、蒋、聂、罗、彭、等等近百个。其先祖多为五代、宋、元年间从江西等地迁入,亦有明清散入,并非主要由明朝“江西填湖广”迁流潮而来。(同时亦有族人从桥头河远徙四川、广东等地)
如北宋名臣李纲,卒后归葬丰乐首兜(即现在的桥头河),是为桥头河部分李氏之祖。另外还有李氏迁湘始祖茂隆公,官评事,五代汉时举孝廉不就,于乾祐3年(950年)携二子由江西吉州泰和县徙湘乡,卜居桥头高山(今桥头山村)。
和朱熹、吕祖谦齐名,并称“东南三贤”的宋代理学大师张轼,是为桥头河大范张姓之祖。
桥头河株木老屋贺家及长冲贺氏的先祖隽辅公早在南宋嘉定年间就已经到了丰乐。而且只是从安化城南迁到桥头河,其先祖达公早在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因天下大乱义愤辞官隐居,遂携其次妻陈氏及其子应祺、应祯、应儋由江西吉州泰和县圳上迁到了湘乡南岸,而隽辅公为应儋之后。
而邬姓则是桥头河李氏最为悠久之姓,其远祖为湖南土著,并非外迁而入。
近代亦有从宁乡、湘乡等地迁入而来,如龙湾村的龚姓,其先祖自清朝光绪年间从湘乡谭市迁入此地,至今已有八代。而民国亦有从外省或外市逃难避世而入,不一而足。
桥头河人性格淳朴务实,勤劳勇敢,亦民风剽悍,血性霸蛮,崇文尚武,读得书打得仗......看不惯的事喜欢“夹黑”,即使老实,也绝不好欺侮,性格一来了还有点猛——跟你动刀子。当然桥头河人是先讲理的,有句俗话叫“哪个都不能会理(犯理)”因为桥头河人是好读书的,家家都以读书人为榜样,200多年前就有了观澜书院,清代桥头河就出过举人,民国时期读大学(入黄埔军校的就有20多位)都有很多,现代亦有考入清华北大的,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人人都以读书为乐,以知识为荣。读书人在一起时常好论国家大事。
文的成龙,武的成虎。在清朝就有桥头河人反抗当地暴政的起义运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战争、越南战争。都有桥头河英雄儿女前仆后继的身影。尤其 战争,为了正义、自由与和平许多都战死在沙场上壮烈牺牲!成为桥头河人的精神榜样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