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涉古桥
桥头河镇东,有一名桥,曰“利涉桥”,据修桥碑记:湄水经桥头时,“夹岸岩,中多巨石,怒涛汹涌,河势溢险。病涉者多使以舟楫而漂流,往来每有灭顶濡首之患”。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邑人张元气为首与龙、吴、李、聂各姓捐资,众又分募于新、邵、湘等地,张家父子更是“誓罄家藏,以济其事”,始修桥于斯,名利涉桥,取便利众人涉渡之意。后因石工不善而坍圯,其后裔张氏兄弟“另择良工,采石图新,躬亲督率、拮据勤劳,食用不敢于公”,又赖邑侯劝谕,李、聂、吴、龙诸人鼎力相襄,于乾隆三年(1738年)冬再次告竣。不料又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被洪水冲毁,同治三年(1864年)众捐款复修,历时五载落成。古人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桥头河传为佳话。
利涉桥横跨湄水,共六墩五拱,高10米,长80米,宽8米,纯系大料石建成,结构严密,质量坚固,至今130多年仍巍然犹新。1971年,扩建为公路桥,仍基本保持原状,仅搬掉桥上两边榨石,各放宽一米作行人道,加花栏,桥面铺混凝土,载重量为汽13-拖60吨,是贯通涟源市域与省会,连接新、邵、湘、宁等县市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