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涟源市桥头河镇|这里人杰地灵,我为我的家乡代言!
桥头河镇--文明古镇桥头河 2017-11-03 16:10:58 作者:wmgzqth 来源:

  桥头河镇地处涟源北部,东邻渡头塘,南界石马山,西连龙塘,北抵七星街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距市区31公里,距娄底市区25公里。是历史上有名的商业古镇。面积140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11万人,现辖84个村、3个居委会。为特大乡镇之一。发展中的桥头河特色鲜明,前景广阔。该镇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城镇建设及工业发展迅速。


  历史沿革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桥头河湄水边的读子村发现石器时代遗址。九十年代在桥头河株木水桐村出土了商周青铜夔纹提梁卣(现藏湖南省博物馆商周青铜器展厅,大家到博物馆可以看到)。说明距今3千-1万多年前,早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桥头河古称丰乐(亦泛指桥头河方言地区如七星,栗山桥,龙塘,湄江一带)或桥市或桥头市。宋熙宁五年(公元1027年)置安化县,全县分为4乡5都(4乡:归化乡、常丰乡、丰乐乡、常安乡),始有丰乐之名(辖区为现在桥头河、七星街、栗山桥一带)。自此历经元、明、清、民国一直归安化未变(其中石狗一带归属湘乡第九区延福乡)。


  元朝安化全县编为19里,是为丰乐里。


  明朝安化辖11乡,编为19里,后并为9里,先为丰乐乡后为丰乐里。


  清朝顺治年间


  承明朝旧制,安化编为9里,仍为丰乐里。清乾隆年间始有桥头河之名(主要指现在的镇中心街道一带,后来用来做乡或里的治所行政机构),由于工商业发达,沿河两岸买卖市场出现,亦称桥市。同治年间,安化县恢复为4乡5都,复为丰乐乡,下辖10保(宋以后地方实行保甲制,若干甲作一保 ,一保之头叫“保正”;一甲之长叫“甲长”)。


  民国元年


  沿清朝旧制,安化为4 乡5都,桥头河仍为丰乐乡;民国十一年,安化4乡5都改称为镇 ,是为丰乐镇, 辖13个区,镇治设桥头河(现中铺街靠老大桥一带,民国期间一直未变);民国二十一年,镇改称区,原镇下的区改称乡,区乡均以数字序列命名,安化全县划分为10个区93个乡,丰乐之名暂停使用,改称三区;民国二十四年,国民 推行区、乡、保、甲制度,安化全县设9区,45乡。


  615保,保下设若干甲,各区乡仍按数学序列命名,仍为三区,辖今桥头河、七星街一带;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各乡以数字序列命名改为以地命名,三区辖七星、紫华、风麓、湄滨、归湄5乡,治所设桥头河;民国二十七年,县内撤区并乡,重称丰乐乡;民国三十六年,再次并乡并保,安化全县合并为10乡1镇,下辖149保,丰乐乡下辖15保,乡公所设桥头河;


  1949年9月,新 即将诞生,安化县人民 成立,全县划分为八个区 ,桥头河复为三区,丰乐之名从此不用;1950年4月,废除保甲制度,6月开始建立乡、村政权,8月初步完成;1951年7月,将安化县老三区、四区、蓝田市区和老一区所属的久泽、伏口、泽塘、温泉等四个乡析出, 又割邵阳、新化、湘乡各地析置蓝田县,后改为涟源县,时区公所设桥头河,后又为桥头河公社。1987撤县设市,全市设七个区,是为桥头河区,辖桥头河、株木、桂花,石狗、七星街、仙洞、湘波、渡头塘、增加等九个乡镇。自此属涟源市。1994年撤区并乡建镇,合桥头河、株木、桂花,石狗为桥头河镇,为涟源乃至湘中第一大古镇。


  桥头河自清代陆续设市(市:买卖之所也)。所建立的古街道有:石湾街,塘垇街(亦称塘湾街),中铺大兴街(现称中铺街),新铺街等。一时麻石铺街,车龙马水,铺柜林立,商贾云集,当时著名的字号有:‘楚丰裕’、‘鼎新昌’、‘庆生泰’、‘李义和’、‘豫恒升’、‘湘华美’、‘福太和’、‘华庆裕’、‘裕昆恒’、‘熊怡兴‘(独熊怡兴在,现为塘湾街国药店,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字号)、‘兴记庄’、‘大盛隆’、‘裕祥泰’、‘积度裕’等等。


  时有码头达十余处,运送货物船只达两百余艘。可见当时桥市商业之发达,市井之繁华。 时无公路,运输陆上多靠人马,远途则靠湄水船运。合涟水,入湘江,出洞庭,可直抵长沙、武汉、上海。涨大水时能行驶十多吨的重船。这种木船涨大水走下水时,是尾作头驶,称'倒扒子'。粮食和日用百货,就靠船从下游城市运来,同时又将山区的煤和铁锅等土特产运过去。水运一年四季非常繁忙,在河岸边,总能看到逆水上行的白色风帆和拉纤的纤夫,听到他们的拉纤号子。气息甚是浓郁。


  抗日战争时期


  日寇侵犯湘北,长沙大量学校如湖南第一师范、一师附小、长沙法政学堂、长沙女子裁缝学校、明宪、周南、明德、广益、国立师范等大中小学校都为躲避战火迁来桥头河及蓝田一带,(现在桥头河如怡园、范淑园等地有其遗迹)加上本地原有的双壁小学、豫湘小学等,一时成了文化荟萃之地,人口猛增,商业兴旺,生意兴隆。此期间,李淑一在此执教,钱基成钱钟书父子在此逗留寓居,李泽厚在此求学,《湖南日报》亦在桥头河创刊。


  当时的桥头河,被戏称为小南京,原来较封闭的社会,由于外来人口的影响,如女人烫头发、穿高跟鞋,男人戴礼帽、抽纸烟,打麻将,骑线车(自行车),穿西装的渐渐多起来。大城市来的商品,琳琅满目。有人办起了发电厂,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灯。一个外国天主教传教士办起了医院。有了电影院、照相馆(用玻璃片作底片),还有卖纸包冰(冰棍)、刨冰的。卖鱼的小孩还叫喊着卖“美国活鲫鱼”,“美国玻璃皮带”(透明塑料皮带),许多美国 物资,都变成商品在市面上叫卖。这样,文化层次高的人士来到这闭塞的地方,带来了外界新鲜的、较为进步的信息和科学技术,影响了较落后的本地人。


  人口数量


  桥头河现有人口近11万左右,多为 传统式家族聚居。姓氏有卢、贺、龚、李、易、严、张、颜、刘、廖、郭、邬、龙、梁、邱、陈、黄、王、肖、邵、蒋、聂、罗、彭、等等近百个。其先祖多为五代、宋、元年间从江西等地迁入,亦有明清散入,并非主要由明朝“江西填湖广”迁流潮而来。(同时亦有族人从桥头河远徙四川、广东等地)


  如北宋名臣李纲,卒后归葬丰乐首兜(即现在的桥头河),是为桥头河部分李氏之祖。另外还有李氏迁湘始祖茂隆公,官评事,五代汉时举孝廉不就,于乾祐3年(950年)携二子由江西吉州泰和县徙湘乡,卜居桥头高山(今桥头山村)。


  和朱熹、吕祖谦齐名,并称“东南三贤”的宋代理学大师张轼,是为桥头河大范张姓之祖。


  桥头河株木老屋贺家及长冲贺氏的先祖隽辅公早在南宋嘉定年间就已经到了丰乐。而且只是从安化城南迁到桥头河,其先祖达公早在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因天下大乱义愤辞官隐居,遂携其次妻陈氏及其子应祺、应祯、应儋由江西吉州泰和县圳上迁到了湘乡南岸,而隽辅公为应儋之后。


  而邬姓则是桥头河李氏最为悠久之姓,其远祖为湖南土著,并非外迁而入。


  近代亦有从宁乡、湘乡等地迁入而来,如龙湾村的龚姓,其先祖自清朝光绪年间从湘乡谭市迁入此地,至今已有八代。而民国亦有从外省或外市逃难避世而入,不一而足。


  桥头河人性格淳朴务实,勤劳勇敢,亦民风剽悍,血性霸蛮,崇文尚武,读得书打得仗......看不惯的事喜欢“夹黑”,即使老实,也绝不好欺侮,性格一来了还有点猛——跟你动刀子。当然桥头河人是先讲理的,有句俗话叫“哪个都不能会理(犯理)”因为桥头河人是好读书的,家家都以读书人为榜样,200多年前就有了观澜书院,清代桥头河就出过举人,民国时期读大学(入黄埔军校的就有20多位)都有很多,现代亦有考入清华北大的,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人人都以读书为乐,以知识为荣。读书人在一起时常好论国家大事。


  文的成龙,武的成虎。在清朝就有桥头河人反抗当地暴政的起义运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战争、越南战争。都有桥头河英雄儿女前仆后继的身影。尤其 战争,为了正义、自由与和平许多都战死在沙场上壮烈牺牲!成为桥头河人的精神榜样和骄傲!


  古今名人


  易朝贵


  (公元1840~1915),桥头河镇水源村人。17岁投军,19岁入清兵右营。攻剿安庆有功,记六品军功。1860年,随部攻克赤冈岭、菱湖,克复安庆,因以把总选用,戴蓝翎。1862年,参加克复江岸各城隘战事,以守备尽先补用,并换戴花翎。同年阴历十一月,叠复沿江城隘,时在水师,出力尤多,以都司尽先选用,并加游击衔。1863年,率部力保芜湖、金柱关二城隘,克复湾沚、黄池,以参将尽先选用。1864年,克复九伏洲,肃清江面,以副将尽先选用,并赐给强勇巴图鲁称号。是年克复金陵,着交军机处,遇有总兵缺额,另旨简放。1865年,调办陕、甘,委带楚军南字前营马队。1867年,安定靖远,扼守庆阳、凉州,剿捕于靖宁、安定、皋兰,因功着交军机处记名。是年阴历十一月,在张家川、华亭县剿除大股义军,因受提督封典,诰封振威 。1868年,借补长江水师湖口镇标饶洲营左哨都司员缺,新授督带楚军南字左营步队。1869年,统带靖海等营,协办甘肃军务。1875年,借补参将。1880年,借口高堂年老奉养需人,解甲回乡。1915年,病逝。


  卢天放


  卢天放(公元1899-1927年),字惟掌,又名金吾,桥头河桂花人。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次年赴苏联学习考察,1922年元月回国。2月,在长沙由 、夏曦介绍加入 ,旋受党派遣回安化工作,任教于桥头河观澜书院及县甲种师范,以教员身份在学生中宣传革命思想,在知识分子中秘密发展中 员。不久,被选为安化县议会第二届常务议员。1924年1月,卢天放在县城组织“安化县追悼列宁逝世大会”,公开宣传马列主义,号召人们学习苏联经验,进行革命斗争。3月,孙中山逝世消息传到安化,卢天放撰写了《中山先生革命史》专文,并为追悼大会撰写挽联:“政治的侵略其害甚巨,经济的侵略为祸更深,列强压迫若此,幸有先生宣传反对;破坏的革命已告完成,建设的革命尚未实现,我公遗训犹在,谁为后起光大发扬。”5月,卢天放与刘肇经、姚炳南等12人在县城东华阁成立 国民党安化县党部,卢任常务委员。1926年4月,中共安化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卢任执委。当时的工作重点转向农村,卢下到蓝田等乡村,秘密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协会。


  “马日事变”后,许克祥部张据武营开进安化,大肆捕杀 人和革命群众,土豪劣绅反攻倒算。卢天放与姚炳南率县执委及农民自卫军转移至乐安桥。自卫军主任姚适存叛变,带大部分枪支向敌人投降,局势恶化。卢天放化装去武汉寻找 织,在鹦鹉洲不幸被捕,解回长沙,备受酷刑,坚贞不屈,于1927年农历7月13日被枪杀于长沙南门外刑场。


  龙涤波


  1905年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今涟源市)桥头河镇。1925年7月考入黄埔军校,1926年3月经入伍生升学考试合格编入军校第四期步科第二团第六连学习,同年10月毕业后,历任黄埔军校第六期第一总队第十二中队少校区队长、第八期步兵第一队队副。1933年,龙涤波任中央军校第十期入伍生团第十连连长。1934年,龙涤波任第十期第一总队(总队长陈联璧)步兵大队(大队长范振亚)第三队队长。1936年,龙涤波任宪兵司令部第三旅补充团团附。1937年,龙涤波任宪兵第十三团团长,驻昆明。当汪精卫从南京派了一个代表到昆明被宪兵十三团查获扣留以后,龙云派兵把这位专使抢了过去,蒋介石为了敷衍龙云的面子,将龙涤波撤职,改派彭晋仁任团长。1946年,龙涤波任第十六军官总队少将副总队长、总队长。1947年,龙涤波任第十军官大队少将大队长。1949年,龙涤波到台湾后,在“国防部”军情局工作,以少 衔退役,定居在社子岛忠诚二村。2001年,龙涤波在台湾病逝,终年96岁。


  李萼楼


  民国时期资本家,光绪年间出生于桥头河株木村。在长沙湘潭一带做实业发家,家资巨富,在家乡捐建当时全安化(当时桥头河为安化丰乐乡)最好最先进的小学——萼楼小学,惠及桑梓,泽被乡人。


  颜家龙


  1928年1月生,桥头河石狗人, 著名书法家。1948年肄业干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1949年参加工作。曾任湖南日报社美术组长、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南省书法家协会 等职。现任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南大学兼职教授、 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美术家协会会员。


  在中央大学及浙江美术学院进修期间,曾从师于傅抱石、潘天寿等名师。书法先习于欧阳询,以求骨法洞达、体势端庄。继而主功行草书,对王羲之、米芾、黄山谷等名家墨迹研习至勤,尤得力于李邕之《麓山寺碑》。其书法既凝重厚实而又飘逸洒脱。


  萧育轩


  原名萧毓辉。1937年出生于湖南涟源桥头河。作家,中 员。1956年毕业于沈阳电力技工学校。历任湖南鲤鱼江电厂、金竹山电厂工人,湖南娄底地区文学专干,《主人翁》杂志副主编,《 人物报》总编,湖南省作家协会副 ,专业作家。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 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乱世少年》、《山水依依》、《三怪客》,短篇小说集《迎冰曲》、《客从西方来》、《战冰冻》等。部分作品译有英、日文版本,并选入《 新文学大系》。《乱世少年》获全国首届儿童文学长篇小说奖、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二等奖。


  谭谈


  1944年4月出生,桥头河人,著名作家。1959.07-1961.07,为湖南省涟源县杨梓钢铁厂学徒、金竹山煤矿工人。1961.07-1968.05,任 步兵365团战士、陆军122师政治部创作员。1968.05-1979.04,任湖南省金竹山煤矿、涟邵矿务局宣传干事。1979.04-1984.07,为工人日报社驻湖南记者站记者,湖南日报社记者、编辑。1984.07-1985.06,任潇湘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湖南省文联专业作家。1985.06-1989.01,湖南省作协常务副 。1989.01-1995.06,湖南省作协副 、 。1995.06-1996.12,湖南省文联 、 副 。1996.12-2001.12, 作协第五届 团委员,湖南省文联 、 副 。(1996.05-1999.07挂职任湖南省娄底地委副 )2001.12-2007.07, 作协第六届、七届副 ,湖南省文联 、 副 。2007.07至今,任 作家协会第七届副 。中共十三大、十五大代表,中共湖南省委第五、六届候补委员及委员。


  发表作品有长篇小说《美仙湾》、《桥》;中短篇小说集《光阴》、《采石场上》、《山女泪》、《男儿国里的公主》、《罪过》,散文集《太阳城》、《儿子·情人·我》、《爱之族》、《生命旅程》。其中《山道弯弯》获全国1981年-1982年优秀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风雨山中路》、《山野情》均获 首届乌金奖,长篇自传体文学《人生路弯弯》获全国第四届青年读物优秀图书奖,中篇小说《山雾散春》、《你留下一支什么歌》获全国第一、二届乌金奖。


  九大景色


  桥头河是一方美丽神奇的土地,锦秀田园,气候宜人,钟灵毓秀。四面群山怀抱,蜿蜒清秀的湄水河似一条蓝色的玉腰带缠绕其间。桥头河秀山丽水,有着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虽说不能与张家界、黄山等名山媲美,但山水景色,以她“小家碧玉”似的美妙姿容,使那些身临其境的人们,怡怡自乐,尽情领略她的神韵,她的姿容,她的灵气,她的古朴。


  曾任清朝两江总督的陶澍,就面对桥头河迷人的风光景色,情不自禁的写下《桥市泛舟》,吟唱出心底由衷的感叹:“明朝处处启云关,放舸清涟第几湾。十里好峄莺馆静,半江新水鸭栏闲。堤杨带雨枝全绿,林笋经风箨已斑。自笑桑前三宿恋,推篷时望过来山。”这就是桥头河八大景点的真实写照。


  凤岭晨曦


  位于桥头河的东部边陲,有一线奇峰异突的山脉,几座连绵相叠的峰峦走势,仿佛经神工鬼斧般的雕饰,宛若一对凤凰从地而起,展翅腾飞,直奔天穹,蔚为壮观,故名凤凰岭。特别每到盛夏时节,一轮红日从岭间喷薄而出,更是巧妙神奇,瑰丽无比。这是造物主对桥头河情有独钟的恩赐,筑造了一座旷世绝伦的永恒雕塑——双凤朝阳。这是兴旺的图腾、吉祥如意的象征。凤凰岭,曾是人民 浴血奋战的战场。1949年6月,由聂昭良率领的人民 湘中一支五团,将湘西匪特武装尹立言部全部围困在凤凰岭,一夜激战歼敌1000多人。如今,战场硝烟已散去,你可以眺望满山苍翠和岁月的烟雨风尘。


  芦茅山水


  在桥头河西部,有一片美妙的山水田园。四周是一圈连绵起伏的山林竹海,野花烂漫,宛若彩屏。山脚下,村落有致,炊烟缭绕。中央是一片坦坦荡荡的田园,阡陌纵横,稻菽麦浪,嫩绿金黄,随风翻涌。秀丽的湄水河自北入南蜿蜒流转在田园之间,两岸堤杨垂柳,婀娜多姿,碧水掩映,无限娇媚,更为奇妙的是,北有狮子崖,南有虎形山,绿草茵茵,如织如绣的月牙花洲相衬点缀,相得益彰,妙不可言。南面的芦茅山林,峰峦竞秀。林木参天,花草繁茂;林中栖鸟,欢歌和唱,悠扬悦耳;常被晨雾暮霭弥漫笼罩的山河,如披轻纱,格外妖娆,秀美宜人,置身其中,可尽情感受蓝天白云的飘逸,绿树蓝花的和谐,倾听山鸟啾啾的甜叫,流水哗哗的欢笑;也可走上草滩,在绿毯似的草地打个滚,添几分野趣,几分童真;也可走进细沙覆地,孵石琳琅的沙滩上,着一身泳装,翻几个跟斗,来一场沙浴,更是妙趣横生。


  十里画廊


  流经镇中心的十里湄水河段,既具漓江的清秀美,又有秦淮河的热闹氛围。胜景迭出,一景串着一景,称为十里画廊。岸边绿树成行,花木繁茂,岸上闹市与村庄错落,庄上炊烟缭绕,鸡啼犬吠,繁华闹市,古镇与田园村庄和谐地融为一体。清秀的柞树湾、峻峭的狮子崖、幽野的宝塔脑、神奇的滑石滩、历史久远的古石桥、错落别致的沿河建筑、宏伟壮观的石拱长廊,白雪翻卷的拦河坝,葱翠的宝台山,有形有景,形随心转,景与意迁,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朦朦细雨中看湄水河,别有一番享受。朗日那一眼清秀、亮丽、淡雅、怡美的湄水河畔,会被丝丝霏雨所笼罩,如烟雾弥漫,一片朦胧,十分妖娆妩媚。堤杨垂柳,铺宇亭阁,轻舟拱桥,忽明忽暗,若隐若现,虚虚幻幻、飘飘渺渺,恍若置身海市蜃楼之中,心花绽开,情思涌动。


  石桥长廊


  修建于1995年的桥头河新大桥,堪为湘中一绝——石拱长廊。它是桥头河人创造的一道人文景观。不仅结构宏伟壮观,而且很有特色,如娇健的长龙横卧于碧水之上,全长285米,宽18.6米,大小拱孔七七四十九个,纯石材构筑,是湘中地区最大的石拱桥。景色十分壮美。伫立其中,清晨能观看到凤岭晨曦,暮时又能欣赏到仙峰夕照。还可领略到长滩鲤跃的奇妙,也可感受到湄河烟雨的神秘。是轻舟荡月的最佳之处,融五景于一体,是理想的观景台。


  利涉古桥


  桥头河镇东,有一名桥,曰“利涉桥”,据修桥碑记:湄水经桥头时,“夹岸岩,中多巨石,怒涛汹涌,河势溢险。病涉者多使以舟楫而漂流,往来每有灭顶濡首之患”。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邑人张元气为首与龙、吴、李、聂各姓捐资,众又分募于新、邵、湘等地,张家父子更是“誓罄家藏,以济其事”,始修桥于斯,名利涉桥,取便利众人涉渡之意。后因石工不善而坍圯,其后裔张氏兄弟“另择良工,采石图新,躬亲督率、拮据勤劳,食用不敢于公”,又赖邑侯劝谕,李、聂、吴、龙诸人鼎力相襄,于乾隆三年(1738年)冬再次告竣。不料又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被洪水冲毁,同治三年(1864年)众捐款复修,历时五载落成。古人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桥头河传为佳话。


  利涉桥横跨湄水,共六墩五拱,高10米,长80米,宽8米,纯系大料石建成,结构严密,质量坚固,至今130多年仍巍然犹新。1971年,扩建为公路桥,仍基本保持原状,仅搬掉桥上两边榨石,各放宽一米作行人道,加花栏,桥面铺混凝土,载重量为汽13-拖60吨,是贯通涟源市域与省会,连接新、邵、湘、宁等县市的重要桥梁。


  行宫香火


  桥头河镇龙湾村,有一殿宇,名“南岳行宫”。传说,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和十二月十六,是圣母和圣帝的生日,这座行宫是专为过生日而修建的,每年的这两日,圣帝和圣公圣母必来此宫“显圣”。于是,方圆几十里的善男信女们,在这两日纷纷来行宫烧香拜佛。据该殿负责人介绍:这两天,人特多,多达数万人。1998年,行宫收到信士捐助的“功德钱”达20余万元,靠近殿宇的桥头河镇新铺村,几乎家家都经营香火、鞭炮,其耗资子巨、香火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南岳行宫遥望衡岳,近接仙峰,左邻桥镇,右靠湄江,万山环拱,雄踞楚南。据碑载,该殿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当地贺国恂、聂玉斋为首,资材鸠工,艰难修成。行宫为小四合院,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砖、石、木结构,盖小青瓦,正面门厅,外墙塑众多彩色浮雕,从中门进入,上层为戏台,戏台藻井施彩绘,两边厢房为两层木房,供僧、尼居住,后是大殿,神龛供有圣帝镀金巨像,下设供桌并有许多蒲团,殿旁挂古钟一座,同治六年冬月铸造,系紫华峰九天玄女殿之物。1995年,当地和周边村民捐资18万元,对行宫进行了整修,并在庙后扩建“观音殿”、“圣公圣母殿”300平方米,宿舍120平方米。


  云塔雄姿


  在离镇中心一公里远的南部龙湾村的湄水之滨,矗立一座建筑十分精工、又很壮观的宝塔,名为梯云塔,取其如天梯可直通云端之意而命名。清光绪甲申年(1884)初修建。塔成八角形,高七层,达44米。塔内成圆形,有木梯螺旋而上,上下互不碰撞,塔身各层翘角,均悬铜铃,共48个。风吹铃响,“叮呤叮呤”,清脆悦耳,优美动听,为方圆百里的一大胜景。春夏秋冬、四时八节,均吸引无数游人,前来攀登游览。


  梯云塔是革命先烈卢天放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又是湘中武装起义的策源地,卢天放曾题七律一首于塔壁:“梯云高耸入天苍,几立巍巍气宇昂。湄水蜿蜒如玉带,仙峰秀丽似霓裳。天公有意河山美,造化无能黎庶康。借问征途何处觅,男儿奋志勿傍徨。”以谴责国民党摧残革命,号召同志奋志斗争,革命到底。非常遗憾的是,梯云塔拆毁于那动乱的年代,现仅存遗址。


  轻舟荡月


  在盛夏酷暑之夜,摇划轻舟,荡漾漂游于湄水河,可休闲享乐。浓郁苍翠的沿河两岸花木,散发出阵阵清香,沁人心脾,使人心情舒畅坦然;五彩斑斓的万家灯火,洒落河面,如同白昼;习习河风,徐徐拂来,白天炎热和紧张工作的烦躁于劳累顿消,特别是每当皓月凌空,与情人窃窃私语,悠然划行,船头,轻轻扬起水浪,船尾悠悠荡开碧波,滟滟地涌,柔柔地动;粼粼波光,点点倩影,柔柔亮月,水面薄雾如纱,和伴悠扬悦耳的浆声,这种境界,如仙、如梦、如幻。


  观澜书院


  观澜学堂是清朝时的旧学堂,当时由安化乡贤(当时桥头河属安化)两江总督陶澍亲笔题写“观澜书院”,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抗日战争时期,长沙一师附小迁来后占用了它。观澜学堂的大门正对湄水,上有石刻“观澜学堂”四字,大门内左右是校工住房及总务、储藏室等,进去是一方院,右边是走廊,左边是厕所,中间通道两侧栽有果树。再往里,通过两边是教师宿舍的过道,里面是方形的小操坪,是每天早晚会和聚会的地方。操坪两侧是教室,正前方是教师办公室,其后一圈都是教室。右侧教室外面,土围墙围着运动场,墙外就是农民的水田。整个学校布局完整紧凑,面对青山绿水,不失是一处风水很好的学府。


  据一位从桥头河读书出来的的教授回忆:“一师附小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终身难忘的。当时只有300多学生,每天一早上学,先在小操坪里按班列好纵队,唱朝会歌,歌词大概是:‘同学早,老师早,早上起来读书好,努力读书学问高,将来为国立功劳。’随后,校长或教导主任简短讲话,即各回教室上课。两节课后又到小操坪作课间操,完了再去上课。下午上完两节课后,又在小操坪聚会,唱晚会歌,大意是:‘功课完毕,暂时休息,或打球,或游戏,同学再见,老师再见,明日早晨再相会。’星期一到星期六,几乎天天如此,但每星期六都有各种内容的周会,每学期都有一次较大型的文艺晚会。每学期有一次春游或远足,有一次远足到了我家石旗庄。同学们在石旗庄看到了农夫耕田插秧,看到了美丽的田园风光,还爬山采花摘野果,玩得个个开心。学校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体育比赛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组织学生上街宣传抗日。一师附小的老师大多是第一师范毕业的,教学规范,敬业踏实,学生尊师勤学,教学质量是头等的,学生毕业后多升入长沙一中、长郡等名牌中学。


  观澜学堂在湄水左岸,站在学堂门口,能看到河水向西南绕过滑石滩向东流去。一涨大水,波澜壮阔,漫过滑石滩,故曰“观澜”。名如其实,作为清代就有的学堂,据说培育了不少读书人,出过一些文化名士。


  观澜学堂现改为桥头河镇中学,继续为家乡培养人才。


  商贸活动


  桥头河素有“小南京”之称,是七星、渡头塘、龙塘、湄江等多个乡镇的商品集散地。历史上与宁乡、湘乡、安化商贸交往密切。全镇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向周围乡村辐射的贸易体系。镇蔬菜基地产业结构调整卓见成效。


  桥头河土壤富含硒元素,特别适宜蔬菜生长。主要盛产的蔬菜有:萝卜、白菜、青椒、尖椒、包菜、茄子、苦瓜、冬瓜、南瓜、西红柿等百多个品种。”桥头河的萝卜一上街,药店老板要收摊;桥头河的萝卜不放油,筷子夹起两头流。”这句俗语在解放前就流行在三湘大地,可见桥头河很著名,所产蔬菜很著名,所产的萝卜更著名。


  2002年桥头河被列为省九大蔬菜基地和放心菜基地,种植面积3.8万亩,年产蔬菜32万吨以上。销售网点遍布广东、深圳、怀化、娄底等。此外,投资400万集农业生产、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园、蔬菜种子基地、千亩桑蚕基地、四千亩花椒基地等项目蓬勃发展,前景广阔。